中国名家艺术作品展示平台
出生于1956年的丁晓昌,江苏常州人。文学博士,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现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、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院长、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、江苏省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、江苏省公务员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。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、省级有关部门奖项。
还在少年时,丁晓昌就酷爱并临练书法。进入青年以后,更是遍读古今名家名著,尤其对名家书法名帖,爱不释手,一有空就临写。有一天,丁晓昌无意间在家中的书柜里发现了一本帖,顿时令他眼睛发亮,这本尺牍小行书、姿态奇逸;笔力遒劲、 以侧势取妍,左右摇曳生姿的风格令他震惊。新奇和新鲜所带来的快感,第一次使丁晓昌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。他急忙翻看此帖的介绍,得知这是宋代书家米芾的《蜀素帖》,为米芾38岁时所书,青年米芾意气风发的神采,深深地震撼了丁晓昌的心灵,他似乎找到了米字与自己气质的感应点。从此他心摩手追,浸淫其中,一发而不可收,专注于《蜀素帖》,春夏秋冬临池不辍。时光在一点一划中流逝,丁晓昌在实践中感应着米字的精神,并在感应中发掘自身的对应点。
尽管平时工作十分繁忙,但丁晓昌学习书法的态度是严谨的。他临摹《蜀素帖》,对点划的使转运行,字体结构和章法布局,犹如分析和解剖机械制图那样,要求完全吻合。直到现在他依然认为临帖,特别是第一本帖必须要临得像,力求形神兼备。第一本帖基础打扎实了,再临其它就会容易得多了。米芾等名家的字给丁晓昌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享受,临帖的过程,也使他得到了意志和思维感悟上的锻炼。
笔者认为,书法中的“书”乃“写”也,“法”为法规、法则、法度,“书法”乃写字的法则。我们通常把按着一定书写法则写的有审美价值的字,称为书法,精此道者为书法家。字在形成一个表达思想语言的独立学科后,随着生活的需要,不断被书法家规范化,使“字”变成了按一定书写法则写出的带有审美价值的书法。流传的书体主要有真、草、隶、篆;细分有大篆、小篆、隶书、楷书、行楷、行书、行草、草书、大草(或曰狂草)等。史籀有大篆,李斯创小篆,程邈成隶书,王羲之大成隶、楷、行、草、因他的书体在书法史上贡献最大,最有实用价值,同时也最具审美价值,所以被后人称为“书圣”。如今能见到的最早的书法作品真迹,当为西晋陆机的《平复贴》,王羲之的书法真迹,近代人谁也没有见过,只见碑、贴、摹本传世。在王羲之以后,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出现了不少名家,像大家熟知的“颜、柳、欧、褚”,“张旭、怀素”,“苏、黄、米、蔡”,“赵孟頫、鲜于枢”,“文征明、詹景凤、祝枝山、董其昌”等等。在当代亦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成就的书法家,而丁晓昌亦有信心努力成为其中一员。
在赏读丁晓昌书法作品后,我们首先看到有一个亮点令人称道,那就是间架结构在规整中求变,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。 “真、草、隶、篆”,每种字体都有自己的行笔的法则。行笔法则变了,字体也跟着有所变化,也许新的、更好的、具有审美性的字体就产生了。我们赏析丁晓昌的书法,要从他每一笔的起笔、行笔、收笔去看,他起笔是有力的,行笔用力是均匀流畅的,在写点、横、折、竖、勾、撇、捺、提等笔划时,符合字体的行笔法则,这些行笔法则都是他千锤百炼出来的。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,其写的每一笔划都有功力,都有审美价值。犹如明朝詹景凤的字一样,写得精到,几无败笔。
丁晓昌的书法还包涵了丰富的无声语言。好的书法作品不但每个字都体现着该字的字意,而且通篇都能反映出文章的含意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《兰亭序》通篇文字不但映射出字体的美,而且还反映着文章的美,把文字的美和文章的美都内涵在书法作品中。苏东坡的书法作品《赤壁赋》也是这样。这些书法作品被称为“文人字”。我们看一件书法作品时常评曰:“这是文人字”、“这是书家字”、“这是匠人字”。这是由于写字人的文学水平不一样,反映在字上,字中表现出的内涵不一样、所产生的感受也不一样。而丁晓昌的书法作品,就具备了字美和文章美得的统一,给人的思想以驰骋的余地,让人欣赏他的书法就像是在欣赏诗词,因为他书法本身就是思想的写照,是无声的语言。
总之,丁晓昌的书法潇洒飘逸,字体厚重,格调高雅。其书法作品所涵盖的丰富语言,从某一角度来说,就是他美好、淳朴人格的写照。(作者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顾问、《名家艺术》总编辑、美术评论家)